天九娱乐
琉璃厂文化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旧时曾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有“九市精华萃一衢”之美誉,后不幸衰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扶植,实施了一系列改建工程。而今,这条古街不但重新翰墨飘香,还通过“文气”聚“人气”,成为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一张金名片。
衰落的古文化街获新生
琉璃厂文化街原名“海王村”,早先是辽代城郊的一个穷僻小村。元代定都北京后,开始在这里设窑烧制皇宫用的琉璃瓦,因此而得名。自清朝中叶起,琉璃厂热闹起来,每逢科举会试,文人雅士常常聚集在这里。于是,商人小贩开始在这里开铺设摊。那时候,以书铺为最,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次之。需要找图书资料的文人都来琉璃厂,外地来京应试的文人举子也要到这里购买所需之书,琉璃厂成了京都的文化中心。(2006年10月3日《北京日报》3版,《琉璃厂:“九市精华萃一衢”》)
1959年,顾客在琉璃厂荣宝斋选购水印画 魏中时摄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开始修订,天下文人聚集北京,琉璃厂更加兴盛,加之清代考据学派的兴起,琉璃厂成为文人集游的场所。一些文人雅士结成“厂友”,日日徘徊书肆间。1927年,民国政府修建和平门,自和平门往南新修南新华街,将琉璃厂分成了东西两段,东侧以经营古玩为主、西侧则以旧书业见长。可惜,琉璃厂文化街后来衰落了。
1956年9月15日 《北京日报》6版新中国成立之初,琉璃厂文化街有170多家大小文化店铺,经政府扶植,以及整顿、店铺合并,琉璃厂文化街保留了历史特点,又活跃起来。(1979年1月28日《北京日报》3版,《古老的文化街——琉璃厂》)据本报1956年9月15日6版《北京一条街》报道,透过干净明亮的橱窗可以看到里面陈列着的五光十色的古玩或者琳琅满目的图书。在这里,人们可以寻找珍贵版本的古书旧籍,搜罗六朝或唐宋的古碑拓本,物色秦汉时代的钟鼎陶器,还可以选购近代画家齐白石、徐悲鸿的名作。
1961年2月17日 《北京晚报》4版到上世纪60年代初,琉璃厂的古书和文物行业面貌改观,呈现一片新的繁荣景象。以古戏曲书籍为专长的来薰阁,在原有特点的基础上充实了品种,展宽了陈列面积,改进了店堂的陈设布置。以古医书为经营特点的富晋书社,充实了书籍品种。专门收购并搜集修配古今杂志、期刊的松筠阁重新开放。邃雅斋加强了古书和文物收购。庆云堂、宝古斋等都增加了属于它们经营特点的碑帖拓片、名人字画等品种,改进了陈列。经营近代旧画的墨缘阁、经营金石陶瓷的韵古斋,也都进行了内部修整重新开放。(1961年2月17日《北京晚报》4版,《琉璃厂古书文物行业面貌一新》)
闹市改建翰墨又飘香
由于年久失修,琉璃厂文化街店铺陈旧的房屋多有损坏。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琉璃厂文化街进行改建,让这条古老的文化街面貌一新。
1981年,琉璃厂的文物商店接待中外顾客 李晞摄改建工程实施后,南新华街十字路口向东西两侧各延伸250米,集中拆建、修复了这一地段中名气较大的54家店铺。房屋是用旧式砖瓦建造的中式建筑,样式按晚清时期华北地区民间店堂进行建设,街面宽为8米至12米。(1983年9月13日《北京日报》1版,《琉璃厂文化街改建工程进度开始加快》)
1983年9月13日 《北京日报》1版这项工程在人口稠密、场地狭窄、交通复杂的闹市区进行,施工难度很大,是北京保护历史风貌、进行旧城改造的一次探索性尝试。1983年,这项工程被列入全市重点项目。截至1984年9月底,共迁走了30多个单位、220户居民,拆除了14500平方米的旧房。至此,琉璃厂文化街改建工程也完成了三分之一,竣工交用达到11000平方米。当年国庆节前夕,松筠阁、肄雅堂等19家老字号店铺迁回新建成的26幢仿古建筑内,原匾复挂,宫灯高悬,书画满架,宝物盈屋,正式恢复营业。(1984年9月27日《北京日报》1版,《十九家老字号今起恢复营业》)
1991年9月24日 《北京日报》2版流光溢彩,翰墨迎人。1991年,首届北京文物节举办,荣宝斋推出了传统的木刻水印表演,文物商店开展了个人收藏文物寄售活动,一得阁举行了“试笔会”,中艺斋老艺人现场制作面塑、画京剧脸谱,绵昌阁也请工艺师表演了手工编织地毯……(1991年9月24日《北京日报》2版,《琉璃厂文化街举办传统文化活动》)1996年,中国书店开设了海王村民俗馆,在一层表演区,有老艺人现场制作鬃人、绢人、剪纸、面人等工艺品,还有皮影演出;在二层展览区,通过500多张数十年前拍摄的稀见照片和数百件实物,展现了北京的民间生活和风土人情。(1996年2月1日《北京日报》1版,《海王村民俗馆试开放》)
那个年代,琉璃厂文化街以其特有的风貌吸引来国内外游客,成为北京的一处旅游胜地。
1996年,琉璃厂中国书店开设海王村民俗馆,展现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李岩摄老字号设“体验区”展示“核心技术”
伴随着新千年的到来,琉璃厂被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2000年底,市政府批准了琉璃厂文化区发展方案,东起延寿街和胭脂胡同、西至东椿树胡同、南接广安大街、北邻前门西大街、总占地面积80.7公顷的蓝图规划出一个大“文化圈”。
2002年12月28日 《北京日报》5版2002年,琉璃厂文化区一期工程启动,随后,南新华街拓宽了道路,五道庙广场得以修缮,东琉璃厂也进行了改造。吕祖祠、火神庙、京华印书局旧址等一批重点文物古迹同时完成了修缮、复建。(2002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5版,《琉璃厂将恢复古貌》)眼见着,琉璃厂的文化味儿越来越浓郁。
2006年,东琉璃厂建起大栅栏民俗文化发展中心,集合了空竹张、核桃卢等10种大栅栏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不仅是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展示、销售基地,也是接待外国游客参观的一个窗口。(2006年8月1日《北京日报》5版,《大栅栏十种民间绝技汇聚琉璃厂》)
2008年4月28日 《北京日报》5版2008年,琉璃厂文化街被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列为本市第二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第七届宣南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整饰一新的中国书店“海王村古玩市场”重张开业。“这是一件青花云龙纹大碗,出自景德镇民窑,虽有些窑裂,价值也在两三万吧……”重张第一天,专家鉴宝活动格外火爆,仅半天就帮50多位收藏者将带来的古书碑帖、瓷器、字画等宝贝进行了鉴定,现场的两位专家忙得不亦乐乎。(2008年4月28日《北京日报》5版,《琉璃厂恢复“海王村古玩市场”》)
用木版水印技法,亲手印一张百年前的古画;置身琳琅满目的石板中间,拓下一张西汉画像;选一个心仪的陶瓶,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在身怀绝技的师傅指导下,制作一根个性化湖笔……2009年,琉璃厂老街里的荣宝斋、清秘阁、肄雅堂、汲古阁、戴月轩等11家老字号开辟了“体验区”,将看家绝活儿手把手教给顾客,让更多的人“零距离”地感受到了传统京味儿文化的魅力。(2009年11月24日《北京日报》5版,《宣武老字号看家绝技传市民》)
2005年,琉璃厂文化街 贾同军摄渐渐地,老字号纷纷开办“体验馆”“制作作坊”,把“核心技术”从密室搬到前台,将消费者请进来与老技艺“零距离”接触。靠这一招儿,琉璃厂文化街平均每周都能招徕千余顾客“尝鲜儿”。(2009年12月1日《北京日报》3版,《宣武商品销售额七成来自老字号》)
创新发展以“文气”聚“人气”
近年来,琉璃厂文化街不断创新发展,以“文气”聚“人气”。
2010年12月,琉璃厂永久性地标建筑——艺术廊桥动工。次年,拥有800年历史的琉璃厂,在被南新华街隔成两段80载之久后,终于恢复东西贯通的旧貌。据北京日报2011年7月6日14版《艺术走廊飞跨老街 东、西琉璃厂合璧》记载,横空连接起它的这座廊桥,采用的是古今融合的建筑样式:整座桥中间部位是起拱的古代建筑风格,挂有“琉璃厂”楷书匾额,桥身配以现代建筑材料进行修饰。远看宏伟典雅,近观又不失精巧细致。
2011年7月6日 《北京日报》14版2013年,作为大栅栏、琉璃厂连接线路的杨梅竹斜街打通。这条长约500米、有着600年历史的巷子昔日曾是一条文化街,近现代引领国人追求新知的许多书籍诞生于此,诸多文化名流在这儿留下过足迹,梁诗正、沈从文、鲁迅、郁达夫或寓居街内,或是往来常客。经过修缮,杨梅竹斜街已是青砖墁道,环球书局、世界书局、广益书局等一座座经过复原的书局古香古色,让琉璃厂文化街的文化韵味更加绵延悠远。(2018年10月3日《北京日报》2版,《杨梅竹斜街:百年老巷飘书香》)
紧接着,艺术品拍卖重回琉璃厂。2014年,北京琉璃厂秋季精品拍卖活动举槌,这是北京大栅栏琉璃厂精品交易文化季的一项重要内容。最终,这场大型综合性艺术品拍卖会以286件精美艺术品、近5000万元的现场总成交额画上了句号。(2014年11月24日《北京日报》8版,《精品拍卖回归琉璃厂》)2016年,北京琉璃厂秋季精品拍卖会借助移动互联网科技,实行线上线下同步拍卖。由于开通线上拍卖平台,参拍人数较上届提升了近三成。(2016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10版,《琉璃厂文化季引入线上拍卖》)
2016年12月19日 《北京日报》10版举办展览是琉璃厂文化街的特色。2019年,“大匠之门——齐白石及弟子、后人作品展”在虹光阁开幕,62件“白石”作品亮相,其中一幅齐白石和夫人一起完成的作品是首次展出。(2019年11月2日《北京日报》5版,《62件“白石”作品亮相琉璃厂》)2020年,位于琉璃厂东街的琉璃厂火神庙对公众开放,同时举办了“其乐小康展”“百年厂甸传统文化展”和“万灯竟起兆年薪”花灯展。大量珍贵的历史图文影像和实物,生动展示了北京的历史文化。(2020年9月29日《北京日报》15版,《琉璃厂火神庙办“其乐小康展”》)
2016年,北京扇子艺术协会在琉璃厂宏宝堂举办折扇文化展,令观众大开眼界 李继辉摄2023年,北京地区博物馆文创精品展示中心亮相。“没想到一条古文化街上,还有这样新颖的文创店。”展示中心位于古色古香的韫玉斋内,上千件“活”起来的“文物”集中亮相,让观众一次就能体验到北京各博物馆的文化元素。观众赵女士直呼过瘾:“我在这里逛了一圈发现,文创产品不只是单调的日历、马克杯,还有美妆、食品、茶具,很多都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更好玩更实用。”(2023年9月19日《北京日报》6版,《文博新型“会客厅”亮相琉璃厂》)
如今,在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底蕴深厚的琉璃厂文化街已成为一张金名片,在文旅深度融合中,彰显着古都风韵。
资料
记者:贾晓燕